更新之眼|维也纳“煤气罐城”历史地标演绎新生活
2022-12-27 来源:卓越城市更新集团
分享:
0
返回
在维也纳市区与机场之间,可见到一字排列开的四座巨大圆筒形建筑,这是奥匈帝国时期建成的用于贮藏煤气的煤气罐厂,其比例完美的厚重砖砌墙,流畅细腻的流线设计,堪称是奧地利最重要的产业建筑遗产之一。而百年后,四座煤气罐建筑又蜕变成为维也纳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承载着新与旧碰撞交融的历史故事。

煤气罐厂旧貌

/ 尊重历史 /

强调新旧融合特色

四座煤气罐建筑于1899年建成,容量为9万立方米,高70公尺,直径约60公尺,体量列欧洲之首。随着天然气技术升级,煤气罐于1986年被废弃关闭。上世纪80年代欧美“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改造浪潮尤甚,政府将重塑和复苏此建筑提上日程,计划将其开发为具有购物和居住功能的综合性社区。

新城区的开发颇具挑战性,既要保留尊重建筑历史原貌,又要适应时代发展特点和使用需求。随后在1995年发布的煤气罐厂再利用的新方案征集中,最后煤气罐的改造分别交由四位设计师进行规划设计。

由于煤气罐厂本身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造型优美独特,四位建筑大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保留建筑原本外立面造型以保留历史建筑的韵味,也确保了建筑改造后整体风格的统一。同时每座煤气罐建筑又在局部加建了部分建筑配套设施,新旧风格的交织使建筑产生时空对话的美感,并将新生建筑部分扩展出来,为老建筑平添了一抹新生的活力。

煤气罐厂现状

/ 注入活力 /

重构建筑内部空间

A座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其主入口紧靠地铁。让·努维尔沿着煤气罐建筑的筒形外墙嵌入了18幢弓形住宅塔楼,组成一个分离但连续的环形建筑体,并为煤气罐盖上了玻璃穹顶,透过穹顶和塔楼之间的缝隙,阳光能直接透过玻璃穹顶和四周的弧形玻璃,为内部住宅与商场提供采光。

A座内部住宅及穹顶

B座的改造交由解构主义蓝天设计室设计,作为现代建筑领域中解构主义的先锋,设计室为现有的建筑加入三个新的体量: 贮气罐内部的圆柱体、外部贴建的盾牌状体块和贮气罐底部的多功能活动大厅。内部圆柱体与外部18层高的盾牌状体块作为公寓和办公空间,打造职住新空间,盾牌状的金属玻璃元素与罐体风格相得益彰,极具现代感。底座是自承重的壳体结构活动大厅,可容纳3000人,在功能、结构和声学方面与公寓大楼互相分离独立,互不干扰。

B座外部及盾牌状建筑

C座的与众不同在于采用了维也纳传统的住宅设计,奥地利建筑师曼弗雷迪·威道恩将环状大厦分为四个单元,之间以走廊相连。层层缩进的房间,形成大量宽敞的露台,外部的花园式设计,构筑了错落的空间形态。

C座内部

D座则被设计师威尔海姆·霍茨鲍耶垂直分层,分为住宅空间与底部商业空间,其中维也纳城乡档案馆也设置其中,为市区提供了包含阅览、服务、办公等在内的大量公共空间。

D座

为完善区域功能还新建了多功能电影城E座,内含12座电影放映厅,覆盖餐饮、娱乐、休闲等商业业态。E座与四座煤气罐相连为L形,同时底部的商业区域都被贯通串联起来,形成独特的共享空间。E座色彩斑斓的玻璃幕墙以及空间形体,与煤气罐古朴厚重的砖墙形成新旧虚实对比,新旧建筑材料的巨大反差又展示了城市历史与现代都市生活的交融。

E座多功能电影城

整个“煤气罐城”住着近2000名住户,还有70多家商店、银行、餐厅、幼稚园等配套生活设施。从外观看来是砖砌的欧式古典老建筑,一走进去,却是现代化的公寓住宅、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集居住、办公和商业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社区。 

内部活动场所

/ 延续文脉 /

激活区域发展新力量

​建成后的“煤气罐城”,不但受到了当地居民的青睐,也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游客参观游览。如今,很多人到维也纳都会特地去逛逛“煤气罐城”,它记录了城市历史的变迁,也延续着城市的文脉。而由于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这里更是维也纳多种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举办场地。不可否认的是,四座煤气罐建筑的复苏不仅为新城带来了丰厚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亦成为了带动区域发展的全新力量。

 The Gasometers of Vienna 

*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为内容分享,不做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版权所有者有争议,请联系后台处理。

【图文参考原出处:上海转型发布、建筑偏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