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之眼|上海蕰藻浜滨水空间的“破墙”新生
2023-01-31 来源:卓越城市更新集团
分享:
0
返回

上海宝山区蕰藻浜,西起吴淞江,东入黄浦江,贯通上海北部,古时的蕰藻浜河水清涟,水草茂盛。民间俗称水草为“蕰草”,“蕰藻浜”由此得名。蕰藻浜作为高等级航道,见证了宝山产业的辉煌发展历史和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宝山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蕰藻浜曾是淞沪抗战的战场之一,也曾是两岸居民生活休憩的地方。百年前吴淞开埠,利用水运优势,沿河建起了棉花、果品等仓库,一批批企业先后在蕰藻浜畔落户,沿岸形成了以工业仓储及货运为主的众多码头。随着城市发展,蕰藻浜沿岸迎来环境综合整治,昔日的老厂房旧堆场纷纷变身成为极具魅力的高科技园区,但沿河的岸线却一直空置,部分区段被围墙阻拦,不向社会开放,场地一度寂落无人问津。

2.png

蕰藻浜改造前

契合场地特点

发掘滨水空间优化与升级

结合近年上海打造全球卓越水岸城市、着力为民众提供生活性岸线的休闲娱乐空间的愿景,废弃的蕰藻浜被计划打造成优美适宜的滨水公共空间,还岸于民。依托着防汛墙加固改造工程的契机,蕰藻浜庙行段作为示范段先行启动了更新改造工程。如何加快打破“围墙”,开放城市公共空间,让更多市民共享滨水空间也成为了庙行段改造项目的重要课题。

3.png

市民休闲时光

蕰藻浜庙行段南岸沿线,用地面积约为2.73公顷,全长约1440米,宽度10至33米不等,涉及智力公园、龙盛活力小镇等多个贯通点。

此次功能改造,设计团队结合场地现状,主要通过对滨江社区生活圈的配置层级、服务要素、环境提升等内容的全要素主客观评估,结合周边诉求尝试探索滨江公共空间功能的优化和升级,构建庙行段滨江步行道,打造科创企业和科创人群工作与生活互融的“15分钟生活圈”,提升片区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幸福感。

五大形式蝶变

探索共享空间的一体化建设

设计团队采用“通断点”方式改变了滨水片区多段分割且互不连通的现状,以防汛工程和城市绿道建设为契机,将有阻碍的部分厂界围墙去除,保留可使用部分加以装饰,既承载场地记忆,又将滨水慢行系统和景观通廊联系起来,实现岸线空间的全面贯通。

4.png

蕰藻浜改造后

“把空间打开,做一个亲水平台,市民在这漫步时也能看到蕰藻浜的水。”

面对滨水沿岸现状的闭塞感,团队采用“扩视线”方式改善并创造了多层次绿化的视觉体验与开放通透的临水观赏体验。在不改变防汛体系的前提下,提升竖向场地标高,不仅增加亲水感,又借此建立了多层级的绿化体系。对防汛墙加以改造,下沉或高台式的滨水平台由此形成,加上迎向水面的观景大台阶和座椅,人们可尽享岸线开放空间与绿色生态。

5.png

下沉空间

6.png

开阔的眺望空间

面对场地的孤立性质,设计团队采用“拓腹地”方式,梳理和打通片区整体公共空间体系。把滨江步道的线型空间与周边公园、办公园区的公共空间相联通,并将周边地铁站、商业区、居民区断点打通,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滨水公共空间网络,强调与滨水地块的融合与互动,共同为市民提供实用的休闲活动场地。

7.png

8.png

休闲活动空间

采用“塑记忆”形式留住场地历史记忆,项目保留了原有场地上的桥梁、平台等工业遗迹,并将它们与新景观巧妙融合作为市民的活动场地。项目还通过当地举办的艺术文化类活动,打造独特宝山文创标识,形成新的文化和艺术吸引点,空间的趣味性与差异性更是为庙行段带来独特的识别度和吸引力。

9.png

重新利用的工业遗存

通过“统布局”形式,设计团队对整个岸线空间进行更新研究,疏通增设了公共通道,构建慢行道、跑步道等开放空间,以完善步行空间的连续性,提高滨江空间的交通可达性,同时协调江滨和周边风貌的过渡关系,统筹区域内滨水空间与开放园区、公园空间之间的布局,打造了紧邻科创之河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实现蕰藻浜岸线空间一体化发展。

10.png

区域俯瞰图

小空间大能量

打造独特城市滨水空间

2021年6月,庙行段1.4公里滨江步道正式贯通,一系列的更新措施使得滨江岸线实现空间多样化配置,改造后的庙行段提供了约2.73万平方米亲水开放空间。空间的“打开”,让民众得以走近“母亲河”,充分感受自然生态的休闲愉悦。

契合园区需求与居民诉求,蕰藻浜庙行段改造项目成功注入新的城市功能,提供多元服务,不同的人群能够各有所乐、各得其所。该项目同时依托科创之河与艺术湾谷,叠加着科创与艺术特征,成为城市中独具艺术氛围的滨江场景,亦是联系区域内人文景观的特色绿链。小空间迸发大能量,庙行段岸线的华丽转身,已成为宝山区甚至整座城市的新名片。

11.png

*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为内容分享,不做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版权所有者有争议,请联系后台处理。

【图文参考原出处:宝山在线、规划师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