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SOHO区:“破茧蝶变”的艺术文化新地标
2021-04-03 来源:卓越城市更新集团
分享:
0
返回
如果一定要在曼哈顿寻找一块区域,足够时髦、自由、集合了金钱与艺术的矛盾体,那么必须是SOHO区。SOHO是英语单词south of Houston的缩写,指的是处于美国纽约下城HOUSTON街南,虽然它只是曼哈顿岛上一个占地不足0.17平方英里的区域,却集合了纽约最尖端的时尚。

从衰落工业区到“艺术家的天堂”

SOHO区是19世纪中叶工业化时代兴起的一个工业区,曾经兴建了大量以铸铁为建筑材料的厂房,是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厂。二战后,纽约市的制造业衰退,SOHO区的制造商也纷纷搬离,留下许多车间因不适合居住而大多空闲。

60年代,一群由画家和雕塑家组成的艺术家们发现了此地的价值,陆续搬进SOHO区,把空置的工厂变成生活空间和艺术工作室。

艺术家们把建筑里大开间或者挑空的部分设计成工作的区域,然后局部区域搭建出阁楼用以居住,行成了 LOFT的雏形。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聚集,此地成了“艺术家的天堂”。

“以旧整旧”,高雅艺术与大众消费结合

1959年,纽约市决定在SOHO区修筑一条高速公路,快速路的修建将途经SOHO区、“小意大利”街区、中国城、格林威治村等。纽约市政府一度想拆除这里的老旧建筑。在多方的反对声中,1969年纽约市政府放弃此计划,决定对SOHO区进行旧城改造。

纽约市政府与规划、立法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在社区居民的直接参与下,出台了“以旧整旧”改造的政策。其整体思想是充分利用SOHO区原有的文化氛围,做到高雅艺术与大众消费的结合,做到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协调合作。

SOHO区修改现行法律,允许艺术家们在SOHO区楼房里合法居住,允许艺术家们自筹一部分资金与开发商一起建合作公寓,在楼房的底层只能用于商业用途。居住合法化政策可谓“留凤筑巢”,鼓励了更多的艺术家来SOHO区。1968年,第一家画廊在SOHO区开业。1971年,上城又有四个著名画商将他们的画廊搬到了SOHO区。到1978年,共有77家画廊在这里开业。SOHO区的艺术气氛成为最宝贵的资源。

“以旧整旧”政策指导下改造的楼房乍一看还是原来的工厂、仓库、栈房,但在艺术家手中,室内的装修材料和色调已经经过处理,配以特殊的灯光照射,室内陈设简单,明快,自有一番SOHO区独有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如今,每天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来到SOHO区看古街巷、古建筑,发思古之幽情。

SOHO区改造保护了城市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旧建筑,保护了艺术家们的创造空间,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外,市政府有关部门还取消了对SOHO区改造的地点、区域、楼层等一些具体限制,从而吸引了房地产商来SOHO区投资。开发商开始将巨资投入到SOHO区的改建工程,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拿1977年改建的一套公寓来说,改建前租金为每平方英尺2.28美元,改建后租金上升到每平方英尺7.68美元,几乎与曼哈顿一般公寓的房租比肩了。SOHO改造实现了城市中心的再增值。

随着SOHO区文化的发展,经济也迅速发展。除艺术品外,餐饮、酒吧、旅游、时装也得到快速发展,许多著名服装品牌在这里开了分店。在此走一趟,就能把握一下世界时尚流行的脉搏。现在的SOHO区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时尚气息,成为到纽约旅游的必去之处。SOHO区一跃成为纽约时尚圈的宠儿,人们都爱极了这块满目涂鸦的复古艺术宝地。

艺术范文艺新区

上世纪70年代,纽约市政府将SOHO区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随着SOHO区的魅力越来越大,其租金成本也越来越高。艺术家们因为承受不了这昂贵的房租,逐渐迁出了这些建筑。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奢侈品店、古董店、画廊、餐厅和咖啡馆。

值得庆幸的是,从艺术区向商业区的转型并没有改变SOHO区的面貌,恰恰相反,商户大量使用以往SOHO区的设计语言:简捷略显粗糙的铁框玻璃门、明亮光滑满是裂缝的水泥地面、裸露的墙壁以及墙壁上安装的厚实的木阁板、玻璃与各种灯光萦绕出舞台的感觉。

随处可见的是充满艺术性的设计:大方块状的几何体、红砖外墙、老式防火梯、又黑又旧的水塔、狭窄的街道、墙上到处可见涂鸦与海报、天上飘扬着各种颜色与图案的商店幌子……

SOHO区这种个性、自由、轻松而不失情调的生活艺术源自于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世界现代艺术史的大师级人物:安迪沃霍尔、罗伯特劳森柏格、约翰斯贾斯培都是SOHO区的第一代居民。这些人物、作品、故事赋予了SOHO区独特的区域品牌精神,让它具有了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

政府与民间共同努力是改造成功的关键

SOHO区改造的胜利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的典型案例。SOHO区的改造把保护文化遗产摆在第一位,以“以旧整旧”方式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铸铁建筑,同时保证艺术家们的生活创作不受打扰。其艺术氛围和旧城风情促进了物业的升值,更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SOHO区的成功改造得益于不同利益团体的呼声都能够得到反映,确保了社区绝大多数公众的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作为全体市民的利益代言人,市政府在SOHO区旧城改造中听取协调相关利益人的意见,制定统一的改造政策,监督落实计划的事实。同时积极探索与市场合作的机制,充分利用了社会力量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和非营利组织。开发商的介入解决了政府在SOHO区建筑内部改造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其高效率的运作模式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团体在SOHO区改造中发挥了参政和执政的作用,有利于降低城市治理成本。SOHO区成功的改造可谓是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结果。

SOHO区的改造例子证明,把握新旧平衡是一种很好的城市更新方式。如今,保留的老旧建筑不仅增加城市的多元性,体现城市的包容性,更塑造了SOHO区独特的魅力。今天的SOHO区已然是商业和艺术充分融合的区域,是富有个性的、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商业区,是时尚的代名词。

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版权所有者有争议,请联系后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