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之眼(17)|魔都百年废墟 承包城市艺术美学新风尚
2020-07-18 来源:卓越城市更新集团
分享:
0
返回

(苏州河畔)

苏州河不在苏州而在上海境内,因溯流而上可到达苏州而得此名。近代以来上海开为通商港埠,苏州河畔见证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沿岸一幢幢的工业仓储建筑拔地而起。上海传奇人物杜月笙的私家粮仓曾隐匿于此,是一幢建于1908年的多层建筑,位于新闸路桥和乌镇路桥之间的南苏州河路1247号,名为1908粮仓,这里也曾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二仓库,后时任中国通商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杜月笙将此仓库改作其私人粮仓。

(中国通商银行第二仓库位置图)

(1908粮仓内部原貌)

苏州河畔伫立着的那些百年仓库和工业厂房,曾是上海工商业的兴衰缩影,这里是上海最初的发展中心,几乎催生了大半个古代上海。这里曾经帆樯林立,人来货往繁华不已,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进程,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入,苏州河水质因此恶化严重。

重谱苏州河畔的人文新篇章

1949年后,包括1908粮仓在内的苏州河沿岸仓库、工厂被国家接收,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苏州河的治理计划,关停整顿沿岸百余家企业,进行产业结构性调整。河畔众多如1908粮仓的百年工业建筑作为老上海故事和历史的沉淀载体,它们的更新再利用成为一个重要且亟待解决的课题。

(1908粮仓示意图)

配合政府对苏州河畔绿色生态工程的建设目标,将之前的工业区改造成为如今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园区通过“修旧如旧”式的保护性修缮和功能更新,尽可能地保留了1908粮仓古旧的历史原貌。

48天改造,老仓库玩出现代生活艺术

这栋老建筑的改造设计师汪昶行说:“我们沿着苏州河南岸拍照考察,还去城市规划馆找到了当年这栋建筑的外立面照片。立志恢复到它100年前的模样,将它修旧如旧。”就这样设计团队本着“珍藏历史、保护仓库”的审慎原则,整栋建筑改造仅花了48天,最终完成了老旧仓库向人文艺术空间的转换。

在改造后的艺术空间里,一楼为互动休闲空间,可在这里售卖艺术品;二楼为文化艺术空间,举办各种艺术展览;三楼为时尚演出空间,可进行话剧演出,时装表演等。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不少复古发烧友和文艺青年的集聚地。

(1908粮仓举行的手工作坊)

(在1908粮仓上演的话剧)

从这栋三层建筑的外立面来看,以青砖嵌饰的红砖清水墙在周边现代高楼的围拥下显得极为别致。走进内部空间,可以看到富后现代感的吊灯从三楼贯穿下来。暖黄色的木质楼梯配合黑色钢铁的楼梯骨架,浓浓的原始工业风。沿楼梯而上,墙面上陈年的白灰似乎经久而掉落不少,不完整地攀附在青砖与红砖的表面。仓库的门窗以及栏杆大多采用木纹设计,窗户已被贴上新玻璃。

2000多平方米超大空间,三层砖木式复古建筑。走进主展示区,首先是粮仓老式的歇山式屋顶,在构造上结合了直线和斜线的设计,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屋顶下仓库内的木质地板和柱体满是百年时光的痕迹——裸露出内里粗糙斑驳的木纹,墙面上陈年的白灰已经遮不住砖缝之间的裂痕。

另外楼梯拐角处、黑铁库门入口处和仓库内部的墙壁上、建筑内到处都有各种颜色的警示标语,“防火工作,人人有责”、“禁止吸烟”、“仓库重地”,屋顶横梁上用红色大字写着“消灭工伤”...提醒着后来的人们这曾经是一个多么繁忙的仓库,也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在这里曾经存放过多少重要的物资,从哪里运来又悄悄运往哪里。

(横梁写着“消灭工伤”)

(墙壁上的警示标语)

除了增设了艺术展厅外,1908粮仓还引进设计工作室、空中健身工作室等新式、网红消费业态,秉持修旧如旧原则的改造设计,往日废弃的工业园区在保留历史痕迹的基础上,加上文化艺术创意的介入,赋予了其更多人文价值及艺术价值。1908粮仓已成为市民滨河漫步、读建筑、阅书籍、喝精啤、观展览、学艺术、弄设计、玩收藏、试美学、做瑜伽等符合当代人生活美学标准的生活美学馆,吸引海内外时尚创意、文化艺术人士的聚集地,呈现着海派文化的包容多元。

(展览陈设墙)

(图书阅览区)

这里不再有上海旧梦,有的却是苏州河畔的人文新篇章。在上海的未来图景中,这里“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

(苏州河畔)

*声明:部分图文整编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版权所有者有争议,请联系后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