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内参|一周资讯摘要
2023-04-24 来源:卓越城市更新集团
分享:
0
返回

1.png

内容转载自:深圳市城市更新协会

2023年

4.17-4.23

主要政策

1.《深圳市2023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2.《龙华区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计划申报指引(试行)》延长有效期

3.《深圳市龙岗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

4.《深圳市光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

5.《深圳市大鹏新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

市场情报

1.本周收录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项目信息19条,其中,意愿公示(计划调整)1条,计划公告1条,计划(延期)公告5条,计划(调整)公示1条,计划(调整)公告1条,规划(修改)公示1条,实施主体确认1条,用地批复1条,工程规划许可4条,工程规划许可(总平面图修改)3条

2.本周收录集体资产交易信息1条,为资格预审公告,位于龙华区

更新圈快讯

1.国家发改委:鼓励民间资本发行公募REITs盘活自身资产

2.国家发改委:节能审查未通过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3.自然资源部:为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实践探索之土地篇

4.中国人民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5.广州正式印发产业园区、企事业存量用地改建保障房政策

6.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交流分享广州城市更新的实践经验

7.深圳最后一个棚改项目启动签约

8.光明区城中村规模化品质化 改造项目正式启动

 

政策聚焦 -

本周收录主要政策5条,主要内容涉及深圳供地计划、龙华区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计划申报指引及龙岗、光明、大鹏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

1.《深圳市2023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发布机构: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时间:4月21日

 主要内容  

2023年度深圳全市(含深汕)计划供应建设用地1200公顷,与2022年持平。其中新供应建设用地945公顷,更新整备供应建设用地255公顷(含旧住宅区更新改造供应居住用地20公顷)。

在居住用地方面,为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持续保持居住用地稳定供应,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2023年度计划供应居住用地330公顷,较2022年减少9.59%。其中商品住房用地205公顷(新供应100公顷,更新整备供应105公顷),公共住房用地125公顷(新供应55公顷,更新整备供应70公顷,更新整备中旧住宅区更新改造供应20公顷)。另外,计划供应租赁住房用地34公顷,占居住用地的10.3%。分区来看,2023年,坪山区计划新供应商品住房用地最多,为26公顷;宝安、龙岗、光明、前海计划新供应商品住房用地均为12公顷。

产业用地方面,本年度计划供应产业用地300公顷,其中新供应240公顷,更新整备供应60公顷。民生设施用地方面,加快提升短板指标,以推动民生“七有”走向“七优”为目标,优先补齐民生设施短板,保障市重大战略性项目的落地建设。本年度计划供应民生设施用地543公顷,均为新供应。

商服用地优先保障知识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集聚带动作用的总部用地需求和高端酒店、旅游用地需求,严控商业办公用地供应。本年度计划供应商服用地27公顷,其中新供应7公顷,更新整备供应20公顷。

 


 

2.《龙华区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计划申报指引(试行)》延长有效期

发布机构:深圳市龙华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

发布时间:4月17日

 主要内容  

经区土地整备工作领导小组同意,《龙华区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计划申报指引(试行)》(深龙华更新整备〔2019〕109号)有效期延长至2023年12月12日。

 


 

3.《深圳市龙岗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

发布机构: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

发布时间:4月21日

反馈时间:2023年5月21日前

反馈路径: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

longgangghk@pnr.sz.gov.cn

 主要内容  

(1)目标定位

龙岗区到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的深圳城市东部中心。2035年,建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

龙岗区规划常住人口425万人;规划管理服务人口510万人。龙岗区未来将形成“一芯两核多支点”的城市发展格局。

龙岗区将增加住房供给,2035年龙岗区规划新增居住建筑量不低于3940万平方米。居住与就业空间协调发展,与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规划密切对接。在就业集中区增加住房供给,促进产城融合。

教育设施方面,龙岗将完善国际大学园配套,保障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增加公办高中学位供给;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高质量办好学前教育。

龙岗还将高标准建设深圳科技博览中心、深圳第二音乐厅、深圳第二少儿图书馆等市级重大文化设施,打造国际文体活动交流中心,东部文化地标。

交通方面,东西布局厦深、深汕、深河三条高速铁路,南北布局广深铁路,打造“西联东进、南北通达”的铁路网络。高标准建设龙岗区“2+4+2+2”(全国性-区域性-城市级-片区级)十大枢纽体系,实现各级枢纽与城市空间的融合,高效服务居民出行。

(2)空间统筹确立保护开发格局

融入区域协同格局,构建“一环一带八片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形成“一芯两核多支点”的城市发展格局,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细化规划二级分区。

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国际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深化深港科创产业合作。发挥深圳国际大学园的“智核”作用,主动引入香港的科技创新资源,推动龙-港在智能智造、生物 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合作。

先行先试推动深圳都市圈区域协同合作: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建设以“平湖+观澜+凤岗+清溪+塘厦”为载体的产城协同一体化发展试验区,与龙华共建面向深圳都 市圈北部的综合服务中心。与惠阳、大亚湾地区形成产业联动、交通紧密、配套齐全的协同发展格局。

加强与深圳其他各区联动发展:主动融入深圳都市核心区,支撑核心区扩容提质。加强与深圳东部各区协同联动,深化引领深圳东进战略。加强与深圳西部各区多方互动,引领深圳东西两翼均衡发展。探索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创新协作模式。

(3)构建“一环一带八片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

“一环”:龙岗生态屏障绿环。依托马峦山、梧桐山、鸡公山、神仙岭等山体,串联清林径森林公园—松子坑森林公园等区域生态绿地。

“一带”:清林径水库-梧桐山生态保育带。作为市级重要生态保育带,承担区域生态系统连续性功能。

“八片”:八片区域性大型绿地。包括清林径森林公园、荷坳森林公园、黄竹坑森林公园、松子坑区域绿地、甘坑生态公园等,是维持区域生态功能的重要节点。

“多廊”:生态绿廊和河流廊道。包括龙口水库-松子坑郊野公园等重要生态绿廊和梧桐山河等重要河流型廊道,承担联通重要生态绿地的功能。

(4)形成“一芯两核多支点”的城市发展格局

一芯:高标准建设“湾东智芯”。发挥深圳国际大学园的源头创新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布局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及产 业创新载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

西核:高品质建设信息数字核。整合平湖中心、坂雪岗科技城、甘坑新镇三大片区,提升区域综合服务能级,高品质建 设信息数字核。

东核:高水平打造低碳智造核。整合东部高铁新城、宝龙科技城、国际低碳城,充分发挥高铁枢纽效应,高水平打造低 碳智造核。

多支点:整体规划、有序建设“两镇两城两谷”——云创小镇、龙园客韵文创小镇、布吉新城、阿波罗未来产业城、清林绿谷、横岗光学智造谷,形成全域平衡、功能协同的多点支撑格局。

(5)完善产业空间布局

落实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1+7+N”创新空间格局,以“创新走廊+创新园区”为载体整合龙岗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形成重点突出、高效协作、多样化与特色化并存的“一核、一廊、两区、多组团”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科教智慧核心。以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为核心,打造以国际化高等教育为引领,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智核。

一廊:深莞惠科技产业走廊。以布澜路-北通道-水官高速、宝龙大道-沙荷路为空间载体,建设全区重要的科技产业走廊。

两区:产业集中承载区。坂雪岗科技城创新集中承载区和宝龙科技城集中承载区。

多组团:产业功能组团。平湖中心、云创小镇、甘坑新镇、阿波罗未来产业城、横岗光学智谷、清林绿谷、国际低碳城。

(6)构建外联内畅的综合交通网络

提升对外铁路通道能力:东西布局厦深、深汕、深河三条高速铁路,南北布局广深铁路,打造“西联东进、南北通达”的铁路网络。

加快构建城际轨道体系:加强龙岗区城际铁路与粤东北、临深地区等重大交通枢纽的连接,支撑全市建设“轨道上的1小时深圳都市圈”。

完善铁路客运枢纽体系:高标准建设龙岗区“2+4+2+2”(全国性-区域性-城市级-片区级)十大枢 纽体系,实现各级枢纽与城市空间的融合,高效服务居民出行。

 


 

4.《深圳市光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

发布机构: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

发布时间:4月23日

反馈时间:2023年5月22日前

反馈路径: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

gmghk@pnr.sz.gov.cn

 主要内容  

(1)目标定位

到2035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40万人,管理服务人口为180万人。全区建成各类居住建筑面积不少于5100万平方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

教育方面,到2035年,全区高中教育学位数不少于5.2万座;全区义务教育学位数不少于16.8万座;保障全区幼托学位数不少于5.6万座。

交通方面,依托广深港及赣深高速铁路、深广中轴及深莞增城际铁路、外环高速公路等区域交通设施及城市轨道网络,实现30分钟到机场、口岸,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区内将有2条高铁(广深港高铁、赣深高铁),2条城际(深莞增城际、深广中轴城际),2个枢纽(光明城站、科学城站)。

在空间结构方面,构建疏密有致、山水共融的“一心两区,一环双廊”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心引领:光明中心区与公明中心区共同组成光明中心,是集总部办公、科技服务、文化交流、生态休闲、交通枢纽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两区驱动:大科学装置引领区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源头创新核心引擎和湾区科研经济主阵地。

(2)区域协同,共建湾区科创引擎

作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加强与港澳、广州、东莞、珠海等地合作,共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与深圳其他区加强合作、互相支持、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共谋大局,支撑全市构建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城市开发格局。

引导空间结构,统筹三生格局:构建疏密有致、山水共融的“一心两区,一环双廊”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心引领:光明中心区与公明中心区共同组成光明中心, 是集总部办公、科技服务、文化交流、生态休闲、交通枢纽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两区驱动:大科学装置引领区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源头创新核心引擎和湾区科研经济主阵地。科技驱动,建设科研经济高地,光明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要素完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先发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及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驱动光明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产业提质,构建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体系:以智能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新材料产业为主要方向,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智能传感、超高清视频显示、安全节能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现代时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3)优化居住空间,实现住有宜居

增供给:增加居住用地及住房供给,促进产城融合,实现住有所居。到2035年,全区建成各类居住建筑面积不少于5100万平方米。

优布局:优先在组团中心、轨道站点、茅洲河沿线等公共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及景观良好区域规划居住用地,促进就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紧密结合。

提品质:改善老旧住区居住条件,提升环境品质;开展城中村综合整治,把城中村逐步改造为现代化的城市社区。

强保障:优先保障公共住房用地供应,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

 


 

5.《深圳市大鹏新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

发布机构: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大鹏管理局

发布时间:4月23日

反馈时间:2023年5月20日前

反馈路径: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

dpghk@pnr.sz.gov.cn

 主要内容  

(1)目标定位

大鹏新区将在符合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坚持全域全要素管控,加强陆海统筹。为塑造城市风貌,大鹏新区将构建“一脊三山、三湾八廊、三城七镇”的山海城景观格局,串联笔架山、排牙山和七娘山,塑造大鹏半岛山林景观风貌;依托大鹏湾、龙岐湾和坝光湾,以及八条连接海陆的生态廊道,塑造蓝色滨海生态风貌;依托葵涌中心区、大鹏中心区和新大片区以及七个滨海小镇,塑造滨海城区特色风貌,推动山、海、城相连相通。

(2)产业发展

大鹏新区将利用大鹏优质山海资源,加强区域合作,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联合平台,共创湾区互联互通、一程多站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大鹏新区将重点发展海洋科教、海洋文化、滨海旅游以及海洋服务等产业,探索先行先试政策。大鹏新区也将聚焦生物产业优势领域,重点引培海洋生物、食品科技、基因技术等方面龙头企业,打造医疗康养新生态,拓展海洋生物发展路径。此外,大鹏新区将依托绿色能源产业基础,加强LNG、新能源发展,促进能源产业与旅游、生物、数字等产业融合,探索新兴产业领域。

(3)城市生态空间

为打造山海可亲的大公园体系,大鹏新区将构建“自然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营造“生态、宜人、舒适、可达”的高品质城市开敞空间。大鹏新区将推动区域型绿道连接坪山、盐田和惠州等区域,整合多种慢行通道,建设集防火道、护林道、登山道、救援道、林业科研道、景观道于一体“六道合一”多功能绿道。同时,打通城区与滨海岸线联系,因地制宜地选取驳岸形式,建设不同主题碧道,打造彰显在地文化的水岸景观,建设驿站等配套服务设施,最终将形成登山望海、可游可赏的游憩网络。

(4)综合交通

大鹏新区将加快推动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建设,融入大湾区轨道网络,并建立智慧化旅游交通系统,提升旺季旅游交通运行效率。同时,推进大鹏新区码头建设,开通海上通勤和观光线路,建设层级丰富、功能多样的海上交通基础设施。此外,拟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环保的直升机公共服务网络,满足医疗救护、森林防火、抢险救灾和短途运输等需求。

 

市场情报 -

本周收录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项目信息19条,其中,意愿公示(计划调整)1条,计划公告1条,计划(延期)公告5条,计划(调整)公示1条,计划(调整)公告1条,规划(修改)公示1条,实施主体确认1条,用地批复1条,工程规划许可4条,工程规划许可(总平面图修改)3条。

 


 

本周收录集体资产交易信息1条,为资格预审公告,位于龙华区。

 

更新圈快讯 -

 

1.国家发改委:鼓励民间资本发行公募REITs盘活自身资产

4月19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通过建机制、强服务、重前期、优环境、促融资、抓示范等工作,使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来。对吸引到民间资本参与的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推动加快项目审核备、规划选址、用地用海、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许可等前期工作手续办理,落实各项建设条件。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降低民间资本参与新建项目面临的前期工作复杂等困难。推动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产权交易、并购重组、不良资产收购处置等方式盘活自身资产,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提升投资积极性。

一是建机制。加强统筹谋划和系统部署,建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机制,做好工作调度,常态化推进重点项目,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推进格局。

二是强服务。加强信息发布和引导,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积极向民间资本推荐吸引力强的项目。同时,推动各地及时解决项目公开推介、引进民间资本过程中的问题,明确支持措施,做好相关服务,为项目落地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重前期。对吸引到民间资本参与的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推动加快项目审核备、规划选址、用地用海、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许可等前期工作手续办理,落实各项建设条件。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降低民间资本参与新建项目面临的前期工作复杂等困难。

四是优环境。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明确不得以所有制性质作为选择标准,不得以企业规模、注册地址、当地纳税贡献等因素作为主要评标条件。在安排各类政府性投资资金时,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继续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

五是促融资。推动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产权交易、并购重组、不良资产收购处置等方式盘活自身资产,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提升投资积极性。六是抓示范。及时总结典型地方、典型企业、典型项目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宣传报道,在全国层面加以复制推广,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2.国家发改委:节能审查未通过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4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其中提到,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在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前,需取得节能审查机关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企业投资项目,建设单位需在开工建设前取得节能审查机关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未按本办法规定进行节能审查,或节能审查未通过的项目,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

 


 

3.自然资源部:为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实践探索之土地篇

今年2月,自然资源部认定公布了全国首批258个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其中,土地资源类183个,矿产资源类57个,海洋资源类18个。这些示范县(市)在优化产业用地布局、盘活存量保障发展、推动立体空间复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1)推动产业集聚,探索混合用地

产业园区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载体,推动产业集聚能够通过扩大就业、收入增长吸引人口。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通过优化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鼓励、引导用地项目进入产业示范园区集聚发展,提升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发挥经济规模效应。

产业集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尺度和维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须探索新的土地利用方式。于是,混合产业用地应时而生,既可以是土地用途的混合,也可以是建筑功能的混合,为产业集聚、产城融合提供了土地要素支撑。

(2)瞄准存量盘活,“零增地”保发展

我国的基本国情、资源禀赋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在节约高效的前提下做好重大项目用地保障。

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瞄准存量用地,通过对批而未用供地、闲置用地和低效用地进行二次开发,保障项目建设“零增地”。无论是对低效用地“腾笼换鸟”,还是对闲置用地盘活利用,都是从土地存量中寻找发展增量,为新项目落地、产业转型升级“腾”出了发展空间。

(3)立体空间开发,地上地下复合利用

立体式厂房、下沉式站场、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随着地面空间用地日趋紧张,各地积极探索立体空间的复合利用,实现对土地的多层次及多功能复合开发利用与建设。

节约资源是基本国策,节约集约用地对于维护国家资源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示范县(市)节约集约用地的有益探索及其推广应用,将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用地保障提供新思路、拓展新空间。

 


 

4.中国人民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一季度例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会议提出,当前,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

在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下,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会议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支持银行补充资本,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优化大宗消费品和社会服务领域消费金融服务,继续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和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5.广州正式印发产业园区、企事业存量用地改建保障房政策

为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广州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全市共筹建6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目标。在经过去年的公开征求意见后,日前,广州市印发了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办法配套文件的通知,该通知显示两个实施细则,一是关于产业园区工业项目配套用地新建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细则,二是关于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存量土地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细则。实施日期从2023年4月17日起,失效日期为2028年4月17日。

 


 

6.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交流分享广州城市更新的实践经验

近日,第七届中国城市更新研讨会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在重庆召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邓堪强副局长受邀参加,与全国各高等院校以及上海、重庆等城市政府部门等参会人员,交流城市更新的实践经验,分享城市更新的“广州方案”。

会上,邓堪强副局长作了《城市更新再思考》主旨报告,总结广州城市更新的实践经验,致力于以规划资源赋能广州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新时期背景下,广州城市更新肩负更高的使命——对城市更新工作也有更高的要求:一是城市更新要坚守底线思维,严守生态底线、耕地保护底线、历史文化底线;二是城市更新应杜绝运动式改造、盲目实施,而是通过持续性的“社会治理+空间治理”推动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三是城市更新要跳出单一改造项目局限,不能“就项目论项目”,应加强系统性、整体性思维,成片连片谋划,强化高质量产业空间、区域性公服设施实施保障;四是城市更新要兼顾经济增长和城市各群体的需求,提供可负担的居住空间与创业空间。

 


 

7.深圳最后一个棚改项目启动签约

4月19日,海关草埔生活区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签约仪式在深圳市罗湖区东晓街道国防大厦举行。

海关草埔生活区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北临翠茵路,南至翠云街,西近文锦北路,东临金稻田路,面积约3.42万平方米,项目范围包括海关草埔生活区、置富公寓、绿茵庭苑3个住宅小区,共802套房屋,涉及权利人711户。

由于早期房屋建设销售不规范,项目涉及的房屋产权成分众多、归属复杂、证件不全,违章建筑、一房多卖等历史遗留问题困扰居民多年,加之早期建筑标准不高、生产和生活配套供给不足,片区整体发展面临诸多阻碍。

该棚改项目将以“现代化、生态化典型城区”为定位,致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佳品质、完善公共配套,为提升罗湖北部片区环境、增强城区核心竞争力提供民生保障。此次棚改项目将采取拆除重建方式进行,彻底消除片区公共安全隐患,落实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布吉河暗渠复明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罗湖草埔片区的整体品质。

 


 

8.光明区城中村规模化品质化 改造项目正式启动

4月21日下午,光明区玉塘街道红星城中村保障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项目在红星股份公司举行集中签约启动仪式,副区长彭颖出席,区住房建设局、各街道办事处、红星城中村保障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指挥部、红星社区、红星股份公司及社区居民等约100人参加仪式,共同为光明区城中村保障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行动按下启动键,一幅高品质高颜值的城中村保障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图景正徐徐展开。

红星村项目位于光明区玉塘街道先进制造业集群区,东临大雁山森林公园、西有乌石顶郊野公园、南临石岩湖水库,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村内共有96栋2741户房屋,建筑面积约10.4万平方米。当前正全力推进项目收储改造实施,预计项目完成后至少收储50栋约5万平方米房屋,并将分三期打造成为服务玉塘先进制造业园区周边产业发展、解决产业人才居住需求、环境优美宜人的三宜小村。


 

资料来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深圳市及各区政府在线网站、深圳市各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网站、新华网网站、粤港澳绿色建筑网站、网易新闻网站、中国经济网网站、金台资讯网站、光明融媒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