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之眼 | 广州冼村:从城中村到城市会客厅,织就珠江新城的城市更新范本
2025-10-11 来源:卓越城市更新集团
返回

在广州天河CBD的“摩天森林”中,冼村曾是一道独特的“割裂风景”——瓦砾间的“握手楼”如钉子般嵌入城市核心,将同一片土地切割成两个时代。这片仅277亩的土地,承载着1421户村民的生计与期盼,也浓缩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所有棘手的治理难题。历经15年攻坚,2025年7月20日,随着复建区最后两栋村屋轰然倒地,1950栋村屋全部拆除清零,冼村旧改终于画上动迁句号。这场被誉为“最难啃的硬骨头”的改造工程,不仅补上了珠江新城的“最后一块拼图”,更以全国首部城中村改造专项法规的首个实践案例身份,为超大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了珍贵范本。

 

2.png

▲冼村前后对比图

 

3.jpeg

▲改造规划效果图

 

01

困局之核:CBD夹缝中的“城中村悖论”

 

冼村的困境,是地理优势与发展滞后形成的尖锐悖论。这片北临黄埔大道、南接花城大道、西靠广州大道的土地,身处珠江新城核心区,与广州塔、东西塔等城市地标近在咫尺,却在城市高速发展中沦为“孤岛”。这种割裂感背后,是多重矛盾交织的复杂困局。

 

4.png

▲2009年8月  邹卫 摄

 

5.png

 

基础设施的滞后与CBD的现代化形成刺眼反差,建筑与安全的双重危机也早已迫在眉睫。冼村的建筑密度堪称“城市奇观”,1950栋房屋挤在25.35公顷的土地上,多数是村民自建的“握手楼”“接吻楼”,楼间距最窄处不足1米,阳光难以穿透,潮湿与阴暗成为常态。这些房屋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缺乏规范设计与质量监管,墙体开裂、地基沉降等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建筑因私自加建楼层已出现结构变形。

 

6.png

▲2016年7月,广州冼村,张志友摄。

 

利益与治理的僵局让改造举步维艰。珠江新城的崛起使冼村地价飙升,地段价值的陡增让利益博弈空前尖锐。村集体财产不清、违章建筑确权、宗亲利益纠葛等历史遗留问题相互交织,1421户村民面对改造方案各有诉求,难以形成共识。2010年启动改造时,一路之隔的猎德村已用3年完成回迁,冼村村民也曾满怀期待,但复杂的利益纠葛让改造屡屡陷入停滞,不少村民从“盼改造”变成“怕改造”,甚至出现“签约一户,说客盈门”的局面,改造进度条长期停滞在99%,最后的1%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02

破局之道:从“情理调解”到“依法动迁”的跨越

 

冼村的破局,始于治理重心的重构与法治思维的引入。这场持续15年的攻坚,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法治护航、多方协同”的独特路径,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制度创新的样本。

 

党建引领下的信任重建是破局的基础。天河区首先靶向整顿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组建新一届冼村公司班子,推行“阳光村务”制度,将集体财务、资产明细全部公开公示,每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报进展,让每一笔资金流向都“晒”在阳光下。同时梳理历史遗留问题,追回流失的集体物业面积超2万平方米,通过规范出租管理使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用实际行动赢得村民信任。

 

政策创新与法治保障破解了最后的僵局。2023年,天河区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率先探索“依法动迁”新思路,针对融资区与复建区的不同性质,设计两条差异化动迁路径:融资区通过集体土地征收转为国有用地,复建区则依据村规民约与改造方案推进确权。2024年5月1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正式施行,这部全国首部城中村改造专项法规,明确了“集体土地收储、房屋拆除、补偿安置、纠纷解决”等关键环节的法律依据,为冼村改造提供了最坚实的法治支撑。作为条例落地后的首个“试金石”,冼村的依法动迁每一步都严格遵循程序,组织专家论证、开展风险评估、保障留守户陈述申辩权,确保每个环节都经得起法律检验。2025年1月融资区率先拆平,6月复建区启动最后攻坚,短短一个月内完成剩余房屋拆除,法治思维终于打通了改造的 “最后一公里”。

 

7.png

 

03

蝶变实景:从“城中村”到“CBD新核”的转型

 

2025年夏,冼村改造现场塔吊林立,复建区12栋回迁房已交付2000多套,村民陆续搬回新家;融资区的高端综合体雏形初现,玻璃幕墙在阳光下与周边摩天楼交相辉映。这片曾经的“城市孤岛”,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融入CBD的繁华肌理。

 

8.png

 

改造团队创新采用了“整体迁移+活态展陈”的模式,将6座宗祠、1座大庙以及碑刻等文化要素整体迁建至地块中部,形成1.2万平方米的“岭南宗祠文化博览园”宗祠群和社区广场。设计保留镬耳墙、蚝壳窗等传统元素,植入数字展馆、非遗工坊等功能,打造“祭祖—展览—体验”多元场景。除了可承载村民祭祖、婚嫁等传统活动,延续旧村传统风俗外,同时可兼顾博物馆展示功能,作为记录城市建设发展历史,记录冼村乃至过去广州城中村改造历程,成为CBD文化会客厅。同时,基于地铁换乘站,改造团队规划高效多维的TOD开发。依托地铁13、18号线换乘站冼村站,集中投放城市服务,打造功能复合的高强度商业商办综合体,既实现城市公共交通高效运作,又促进了地铁站场、地下商业空间协同开发。

 

9.png

 

在寸土寸金的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冼村规划配置了公服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共40处,合计5.43万平方米。除了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变化增加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设施外,更是主动承担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如扩建冼村小学以满足更多的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增加110kv变电站以解决区域供电不足问题;通过一体化建设、景观式设计、地下形式等技术手段降低变电站、垃圾压缩站等市政设施对周边的不利影响。改造团队还通过构建“冼村绿廊”公共空间体系,将组团之间景观进行连通,并与周边“花城水境”“兴盛绿街”“猎德水岸”“中轴互通计划”四大景观提升行动计划连接,打造珠江新城“绿廊环”,提供绿地面积3.2万平方米,绿地率达20.76%。并且,采用立体的公共开敞空间建设,在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建设下,通过立体慢行系统、高层塔楼之间的空中花园、半下沉中央绿地广场等方式尽可能为区域提供绿地休闲空间,打造步行开敞空间,提升社区宜居程度。

 

04

典范力量:低效用地改造的“冼村启示”

 

冼村15年的改造历程,不仅是一个城中村的蝶变故事,更浓缩了中国超大城市更新的治理智慧,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启示。

 

10.png

 

党建引领是破解治理难题的根本保障。冼村的实践证明,城中村改造绝非简单的“拆建工程”,而是复杂的“治理工程”。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行“阳光村务”,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凝聚改造共识。天河区在冼村建立的“区级指挥部 + 村党组织 + 动迁组”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了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畅通,为其他城中村改造提供了组织范本。

 

法治思维是化解利益矛盾的关键路径。冼村从“情理调解”到“依法动迁”的转变,印证了法治在城市更新中的核心作用。《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的出台与实践,明确了改造各方的权利义务,规范了征收补偿、纠纷解决等关键环节,既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公共利益,实现了“利益平衡的最大公约数”。这种“政策先行、法治护航”的模式,为破解“钉子户”难题提供了法律方案。

 

多方协同是实现共赢的必由之路。冼村改造中,政府发挥规划引导与监管保障作用,企业承担资金投入与建设运营责任,村集体负责组织协调村民,形成了“权责清晰、利益共享”的良性互动格局。这种“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民主体”的协同模式,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或“企业逐利至上”的弊端,实现了多方共赢。

 

民生为本是城市更新的价值内核。从“以建促签”保障回迁安置,到“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增收,再到“配套完善”提升生活品质,冼村改造始终坚持“改造为了村民、改造依靠村民、改造成果由村民共享”。这种将民生需求贯穿改造全过程的理念,让村民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为城市更新筑牢了群众基础。

 

11.png

▲珠江新城航拍

 

2025年的冼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迁房的灯火渐次点亮,综合体的轮廓日益清晰,百年榕树在绿廊中舒展枝叶。这片承载着15年期盼的土地,终于完成了从“城中村”到“CBD新核”的蜕变,成为广州“城市会客厅”最亮丽的一抹色彩。冼村的故事告诉我们,城市更新是历史与未来的握手,是发展与民生的共赢,更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随着最后一块拼图的完成,珠江新城的天际线愈发完整,而冼村的蝶变,也为广州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为内容分享,不做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版权所有者有争议,请联系后台处理。

【图文参考来源】:南方都市报、南方农村报、羊城晚报、广州楼市发布、广州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