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中,海珠区一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位于海珠区西部的联星(南箕社、东方红社)片区,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蜕变。从曾经面临诸多发展困境的老旧区域,到如今规划蓝图逐步展开,朝着世界级滨水区与产城融合示范区迈进,这片土地的故事,是广州城市更新进程中的一个生动缩影。

▲改造前

▲海珠区珠江后航道航拍图
往昔困境:发展滞后的 “城中旧地”
联星片区位于东至大干围路,西至南箕路,南至珠江后航道,北至工业大道中,占据着“一江两岸三带”的重要区位。然而,长期以来,这片面积达121.50公顷的区域,却因种种问题陷入发展的泥沼。

片区内自建房多为居民自主搭建,因缺乏统一规划,建筑布局稍显零散,部分房屋因建成年代较久,外观略有陈旧,街道宽度也因早期建设条件限制显得不那么开阔。公共交通线路虽能满足基本出行,但在高峰时段偶有不便,给居民日常出行带来一些困扰。受长期使用和管理维护力度的影响,片区内环境状态有待提升。曾经充满水乡韵味的景致,如今河涌两岸虽有少量杂物堆积,水体生态也需进一步改善,但原生的水乡基底仍在,通过系统整治应能逐步恢复往日气息。



▲改造前
这片曾经有着独特地理位置优势的区域,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落后,与广州蓬勃发展的城市形象格格不入,城市更新改造迫在眉睫。
规划蓝图:开启重生的宏伟篇章
面对联星片区的困境,改造团队高度重视。他们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一幅宏伟的规划蓝图徐徐展开。

《海珠区联星(南箕社、东方红社)片区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明确了该片区的发展定位:以“产城融合示范・数字服务枢纽”为目标,致力于打造区域产业核心,塑造“花城如诗、珠水如画”的世界级滨水区。这一定位,既立足当下广州城市发展的需求,又着眼于未来,为联星片区的重生指明了方向。

在规划中,土地利用的优化是关键一环。通过创新土地置换路径,促进更新单元内土地成片连片高质量开发。在土地权属清晰、土地权属人同意的前提下,参照“区位临近、用地面积相等”的原则,将项目改造范围周边的闲置地块和市土发中心拟收储的旧厂用地,与项目改造范围内村集体土地进行置换。这样一来,实现了多宗地块的整合开发,推动了旧村旧厂的联动改造。整理后的土地,不仅保障了复建安置地块、融资地块的完整,促进了地块的集约高效利用,还满足了项目改造所需的十二年制学校及十八班幼儿园的用地需求,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道路交通规划是提升片区活力的重要支撑。联星(南箕社、东方红社)片区涉及海珠环岛路段约1.2公里,项目的更新改造将推动海珠“交通大动脉”环岛路建设,为环岛路的贯通实施打通重要节点。规划建成后,片区整体将形成“三横三纵”的骨架路网结构,加强了对外交通联系,构建起内外通达的交通体系。同时,在优化广纸片区与石溪片区之间道路联通的基础上,强化南侧临江公园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打通出行 “最后一公里”,提升滨江空间可达性,使片区居民和游客的交通出行更加高效便利。
在产业规划方面,充分利用片区的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聚焦“柔性智能制造 + 生产性服务业”两大方向。重点发展“智能终端等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产业方向,推进现有创意园区和传统园区等载体的产业智能化升级和信息技术服务,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实现工业向智能化发展。通过产业的升级转型,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素质人才入驻,打造充满活力的产业集群,为片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规划效果图
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提升也是规划的重中之重。在城市设计上,充分结合珠江后航道滨水区域的空间特色,塑造富有韵律的都市天际线,打造滨江产业活力秀带,促进城市与生境的多维融合。规划设置生态绿脉,联动滨江绿廊,组成T字型生态结构,激发滨水空间活力,打造生态滨水T台。同时,大力推进南箕涌和人纸涌的水环境治理,恢复河涌的生态功能,落实海绵城市要求,保障片区防洪防涝安全,重塑岭南水乡的优美风貌。
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在详细规划调整范围内,设置公共服务设施120处,其中市区统筹级设施10处,街道级配套设施18处,居委级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92处,计容建筑面积11.46万平方米。涵盖了十二年制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站、变电站、垃圾压缩站等公益性设施,公服市政、道路交通、绿地用地占详细规划调整范围总用地面积的66%,切实提升了片区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居环境品质改善,打造宜居健康的人民城市。
文化传承:留住城市的记忆与乡愁
在大规模建设改造的同时,联星片区并没有忘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居民的记忆。
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山墙灰塑、檐口浮雕等装饰艺术部位和使用红砂岩、麻石、青砖、碌灰筒瓦等材料的功能性部位,采用建筑装饰构件回收保留的策略,以便在北帝庙日后的重建中再利用。通过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北帝庙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让这一古老的建筑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同时片区内的7株古树后续资源也得到了原址保护。这些古树见证了联星片区的发展变迁,是自然与历史的珍贵馈赠。在建设过程中,施工团队围绕古树制定了专门的保护方案,在古树周围设置保护围栏,避免施工对古树根系和树冠造成损害。这些古树不仅成为了片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是传承城市记忆的重要符号。
未来展望:打造城市新名片
随着联星片区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的逐步推进,未来的这片土地充满无限的可能。

▲规划效果图
片区将形成以柔性智能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吸引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端人才入驻,实现年产值数百亿元,成为广州新的经济增长极。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联动效应,推动广州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居民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海珠联星片区的城市更新改造,是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大胆探索和积极实践。它不仅将改变这片土地的面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将为广州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为内容分享,不做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版权所有者有争议,请联系后台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