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之眼 | “城市娱乐之祖”巴尔的摩港再放异彩
2022-02-26 来源:卓越城市更新集团
分享:
0
返回

The Baltimore

1785年,约翰•道耐尔船长驾驶的“派拉斯号”从广州起锚,把茶叶、瓷器和绸缎运往巴尔的摩,中国那时便已与这个美国东海岸马里兰州最大的城市有了贸易往来。钢铁与石油化工是该市的主导产业,因此当时的巴尔的摩港成为美国东海岸最重要的工业港口之一。而后在1833年,著名的“安•麦金号”巴尔的摩快帆船下水航行,使美国的海上贸易闻名全球,巴尔的摩港发展达到巅峰时期。

巴尔的摩港旧貌

巴尔的摩港是一个无需人工防护、水静波平的天然良港,且紧邻城市核心查尔士,地理条件优越。二战后,由于经济结构转型、重工业衰退,加之港口的集装箱化和深水化,这一港区逐渐被弃置,内港区走向衰退。

功能转型港口重获新生

△港湾市场分布示意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巴尔的摩城市规划委员会开始策划启动该区域旧改项目,政府对内港区域进行大规模改造,以寻求城市新的发展动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巴尔的摩内港区改造思路为:以商业、旅游业为中心,吸引本地顾客与游客,在商业中心周围布置住宅、旅馆和办公楼,在滨水地带布置大型购物中心、绿地广场和游艇码头,以供大家购物、休憩、观赏等。

港湾市场吸聚人流

作为内港改造的主干过程,港湾市场是当时体量最大、人流量最多的市场之一。它位于内港湾的中心地带、三面临水,由码头改造而来。港湾市场有两个副翼,建筑内有各式商场、露天餐厅等。人们可以乘轻轨、铁路或高速公路便捷到达市场及室外活动空间,在此共进晚餐时亦可欣赏涟漪水景。

建筑保留区域记忆

△书店

码头仓库空闲,城区楼宇空置的现象也让区域改造充满可能性与独特性。内港湾滨水的一座超大型发电厂被改建为市中心购物商场,发电厂复古的外立面被保留下来,内部则新建现代设施,改造为集时尚、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购物广场。另一座电厂则被改建为大型书店,书店内景保留了建筑的工业痕迹,四个大烟囱也被保留下来作为书店的标志,这些工业记忆在如今更显艺术性。

△星座号博物馆

这样利用旧有工厂仓库改造成的建筑还有很多,星座号博物馆实际是一座19世纪中期的战斗军舰,连同这座博物馆本身皆是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全美第二大国家水族馆也在此次规划中建造,人们可以在这观赏奇异的水生物、海豚表演等。而区域内6号码头音乐厅的建造,极大地丰富了该区域文化娱乐活动。依照规划,政府委托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打造巴尔的摩世贸中心(Word Trade Center),此为内港中心最高楼,在其最高层可俯瞰优美的海岸线与城市美景。

由点及面打造活力社区

在水边建设的高层公寓则主要吸纳对生活质量有着多元化要求的高收入人群,可提供私人游艇、水上运动等娱乐服务,使该区域成为许多中产阶级喜爱的高级住宅区。

整体规划并不局限于单体建筑的改造与功能区域的填补,针对公众区域的分散性,设计规划同时打造许多城市绿地,线型模式的人流动线,将人流不断引入内港里的各个绿地与公园,使得人们可轻易抵达开敞的空间,在城市的忙碌生活中充分休闲、享受绿色空间与海景。

港口繁华再放异彩

在巴尔的摩内港区的改造开发过程中,项目引入新的产业,除了改善环境,还促进了区域产业更新。同时对许多历史性的教堂与堡垒进行科学地修复保护工作,区域悠久的人文历史资源得以留存。巴尔的摩内港区改造项目在经济与城市形象的提升上均取得成效,对滨水地区的改造更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此外,政府对重点地段项目的城市设计给予指引,且允许开发商和建筑师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愿。这使得围绕内港区的城市设计个性十足且极具创造性。这个被称为“城市娱乐之祖”的内港中心已是巴尔的摩城市活力的源泉,无论夜晚或白天都在大放异彩。

*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为内容分享,不做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版权所有者有争议,请联系后台处理。

【图文参考原出处:陈秀瑛、唐明、杨隶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