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之眼 | 巴黎左岸繁华重塑:注重整体协调的城市改造
2021-08-30 来源: 卓越城市更新集团
分享:
0
返回

巴黎塞纳河左岸

2019年巴黎建筑与都市规划中心举行了主题为《巴黎左岸:一个街区的历史与现实》的展览,展览呈现了巴黎塞纳河左岸近40年以来建设与改造的发展历程。巴黎自奥斯曼改造后先后进行了六次城市规划,前三次以限制城市建成区的扩张为主,规划重点主要在于现有建成区布局上;后三次则意在打破单中心模式,达到疏散中心区人口和产业压力的目的。而展览中的巴黎左岸片区改造则是巴黎最大的城市改造项目之一。

巴黎左岸的历史与现实

巴黎左岸区域指的是巴黎市第十三、十四和第十五区,其中的第十三区便是左岸协议开发区(La Rive Gauche ZAC)主要的开发地带,街区地处巴黎东部,位于塞纳河进入巴黎市的入口处。在工业革命时期,随着19世纪40年代奥斯特里兹火车站和托尔比亚克火车站的建成运营,第十三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工业用地,这里聚集着包括货运车站、水处理厂、冷冻仓储、厂房等工业建筑,该区域也是巴黎形成最早的重要工业区。

二战后,随着现代化城市发展及产业迭代进程加速,传统工业衰落,加之法国国营铁路公司针对私有铁路进行整合,该区域被铁路、车间所占据,鲜有商业开发与居民居住,是名副其实的“无人地带”,此地区日益荒落,成为工业废弃地。

(巴黎左岸原貌)

巴黎对城市的规划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20世纪70年代时市政府已开始考虑此地区整治改造的潜力和可行性。1991年巴黎市政府负责制定总体规划,委托巴黎整治混合经济公司SEMAPA牵头运作,对左岸地区正式进行开发。

项目总规划面积约为130公顷,而片区内有约60公顷的铁路及附属设施将第十三老城区与塞纳河畔区域分割开来,阻碍了社区与河岸之间的联系。如何改造利用使其融入新的城市发展,这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同时巴黎左岸滨临塞纳河,对河岸景观的规划设计至关重要,建筑风格既要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乏味单调。巴黎左岸ZAC工程安排了10名“协调建筑师”,针对相关区域不同特色参与进城市规划的全过程,负责协调建筑多样化与街道秩序性平衡。

(左岸地区被大片铁路占领)

区块分段开发:

城市功能得到重塑

巴黎左岸项目用地主要划分为四个区块,每个区块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规划。四个分区分别为:以奥斯特里兹火车站为中心的奥斯特里兹区,以国家图书馆为中心的托儿比亚克区,以巴黎第七大学为中心的马塞纳区,环城立交桥两侧的布鲁尼索区。

(四个主要区块)

奥斯特里兹区

奥斯特里兹区位于塞纳河堤岸以南,包括奥斯特里兹火车站及其周边商务办公区。奥斯特里兹火车站曾经是巴黎连接东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但大量的铁轨建设阻断了铁路周围空间的联系,且对城市肌理构成不小伤害。针对上述问题,火车站进行了全面的修复与内部功能清理,并在保留车站原体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改造后的奥斯特里兹火车站成为城际铁路与市区地铁的交汇点,不仅仅有TER、RER C、地铁线路,未来还将增加来自中欧和南欧的TGV(高速列车),改造完成后运输实力大增。

(1991年保罗·安德鲁提出覆盖铁路站场的截面图)

在车站外围,著名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提出覆盖铁路站场以缝补城市空间的想法。在改造前期首先覆盖大部分铁路编组站,为弥补铁路对城市用地的分割,建设整体架空平台,之后在其上面建设道路、办公楼、广场,将塞纳河畔与基地内侧城市沟通起来,从而增强城市的整体连续性,形成了丰富的街道生活氛围。借助基地与塞纳河岸之间的高差地形特点,在建筑群体之间设置了多处朝向河岸的不同标高的广场与坡道,形成了多元的户外空间。简洁明快的城市风貌,优美的城市空间,成为了塞纳河畔美丽独特的城市风景。

(塞纳河上架空的地铁)

托儿比亚克区

托儿比亚克区包括国家图书馆及其东、西两条居住街道。图书馆主体是4幢呈书本翻开状的塔楼,围合在巨大的基座上,内部设置大型的下沉内庭。图书馆的基座上是一个广阔的人行广场,通过大台阶向塞纳河与周边街区开放,巨大的建筑体量和简洁造型使国家图书馆成为左岸地区的标志建筑。东西侧居住区街道也新配置了中心花园、社区小教堂、幼儿园以及商业店面等设施,便利人们生活。

该区域最瞩目的项目莫过于对Freyssinet 大厅的空间更新,其为法国甚至全世界最大的初创企业孵化园“Station F”,2017年开幕时法国总统曾专门出席为它站台。Freyssinet初期投入了2.5亿欧元用于改造,创业园区划分为办公和会议区、初创项目陪伴区、以及对外开放的大型餐厅三个主要区域。目前已吸引脸书、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入驻,拥有巨大的科技创新与孵化能力,向区域甚至全球展示了强大的科技引擎实力,成为巴黎科创未来的重要承载区。

(孵化园STATION F)

马塞纳街区

马塞纳街区位于国家图书馆的东南侧,街区内留存大磨坊和面粉厂等传统工业遗产。应对规划要求,充分保留了如巴黎面粉厂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业建筑,并将其改造为巴黎七大的图书馆与教学楼,内部引入开放性的公共绿地,学生与市民均可使用。东部的空气压缩厂遗迹则被改造建设为Parisvaldeseine建筑学院,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鲍赞巴克提出开放街区的新理念也在此获得第一次大规模地实践:狭窄街道、围合街坊、秘密内院等的建筑高度被规划为向河面方向逐渐降低,河面风光的开敞与建筑外立面的参差空间融为一体。不仅如此,社区汇聚了教育、居住、体育和商业等多种业态,街区内部从此拥有更多活力与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模式下传统城市肌理亦得到延续与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区改造项目Massena大楼,其为巴黎自20世纪70年代颁布“新建筑不得超过37米”禁令以来第一座高度超过50米的住宅楼。这个项目的意义并不只是打破了37米“天际线”,更在于它是一座为不同阶层打造的集合住宅项目。它拥有近200套住宅——96套私人公寓和92套社会福利住房,保障房和商品房的居民均只能通过同一个入口进出,营造的公共空间促进了居民间的交流与对话。

Massena大楼

摄影:Takuji Shimmura , Milène Servelle

布鲁尼索区

布鲁尼索区是左岸与伊夫里(巴黎第十三区的唐人街地区)的重要连接枢纽,区域内密布的铁路网线和高架立交桥一直是两个城区联系的重要阻碍因素。设计方案提出在高架环线两侧建设商业与休闲等公共设施配套,以建造一个全新街区,削减环线对区域联系的阻碍性;同时规划一条商业步行街从高架环线下面穿过,起自巴黎七大大学区经由生态花园街区贯穿两个城区,起到促进两地区协调发展的作用。

布鲁尼索区的工业遗产多为水泥厂,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谈到:“水泥厂的设计方案既要与ZAC计划中的区域形象定位相吻合,又要与水泥厂自身的特色相结合。”于是在规划方案中融入了许多细节提升区域艺术气质,例如将混凝土石头进行抽象形式提炼,融合在窗户玻璃的花边设计中,赋予水泥厂艺术形象。

巴黎左岸的总体规划中,项目改造包括办公楼、舒适豪华住宅和社会住宅;同时,还包括现代工业及传统手工业建筑、公共建筑(不含国家图书馆)、大学以及河港建设,更有不少于30万㎡的公共休闲空间占地,城市空间改造重置后,一改原区域内大体量老旧仓库、厂房密布的废弃景象。

多中心国际都市发展新模式

通过循序渐进的城市改造规划,如今巴黎全新的“市中心+副中心+新城”多中心布局已替代了传统的单中心模式。围绕市中心巴黎圣母院,巴黎郊区建设有9个副中心,另以塞纳河、马恩河、卢瓦兹河河谷为基点规划两条平行的城市发展轴线,建设环状和放射状区域交通系统,助力衔接各中心的经济与人文联系。同时在规划中自然空间也得到重视与保护,城市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原则不断凸显,重建了巴黎大都市圈格局与功能定位。

(巴黎城区街道)

现如今,改造后的塞纳河左岸尽情融合展现着巴黎的艺术与浪漫,居民享受着精神丰盈的生活状态,一大批艺术家与文豪于此诞生,这里是理想化的艺术圣地。左岸景观大道上浪漫温馨的露天餐座林立,人们可免费使用,享受靓丽的河畔风光。此次改造规划通过对土地的二次开发利用,破旧的工业区被唤醒,生活环境与城市功能不断得到改善,同时片区活力与区域功能被激发后,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日新月异的科技企业进驻,巴黎创新试验场正在成为未来巴黎左岸的新定位。

*声明:部分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为内容分享,不做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版权所有者有争议,请联系后台处理。

【图文参考原出处:世界城市日、李明烨(国际城市规划)、华高莱斯、Takuji Shimmura 、ilène Servelle、摄图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