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之眼 | 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里的万国风情
2023-03-30 来源:卓越城市更新集团
分享:
0
返回

 

 

“即使是法国巴黎豪华、漂亮、气宇轩昂的香榭丽舍大街,也不能和我心中的颐和路相比。”

——作家张守仁

黄昏时分梧桐树叶斑驳的树影下,一幢幢民国时期的老式建筑,令匆匆路过的行人不禁慢下脚步,沉溺于这时光倒转的幻景中。而谁曾想过,曾经寂寥的南京颐和路,如今焕然成为喧闹城市中一片静谧的“诗和远方”。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一角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颐和路片区(下称颐和路)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核心区,北到江苏路、东至宁海路、南抵北京西路、西至西康路,分为13个片区,占地约35公顷。作为南京市保护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颐和路位列住建部、国家文物局首批公布的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同时也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确定的9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文化底蕴深厚。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位图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仅35公顷的颐和路片区,曾有63位共和国将军居住于此,222处名人故居,浓缩了中国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蒋纬国、阎锡山家喻户晓的民国要员都曾在这条街道上生活过。
作家冰心曾说:“我的朋友们,都住在颐和路一带,早起就开始了颐和路的巡礼,为着访友,为着吃饭,这颐和路一天要走七八遭。我曾笑对朋友说,将来要翻修颐和路的时候,我要付相当的修理费的,因为我走得太多了。”
颐和路的建筑群落成于上世纪30年代,24所大使馆旧址、8处公使馆旧址、225个近现代院落......街区内所有建筑均为当时国际国内多位大师匠心设计,是南京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民国时期花园洋房住宅和国外使节公使馆建筑群,反映了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被誉为“民国建筑博物馆”。

在近百年岁月后,这些历史建筑远远望去依旧气派,但外围黄色的围墙、两旁绿色的梧桐大树,将一个个民国故事牢牢困在了院落深处,外人不得而知。

 

颐和路旧貌图

 

 

 

有机更新 还原“民国风貌”

 

近年来,南京市政府将颐和路保护利用作为历史文化保护的重点工作,以“百年颐和、万国风华”为项目改造目标,规划建设风情休闲旅游区、艺术风尚街区、品质人文社区和南京国际交往中心。

意在结合当代城市发展和空间需求,引入新的功能和公共空间,力求在保有历史建筑原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还原“民国风貌”。

 

建筑风貌

 

颐和路在实施更新改造中,始终坚持有机更新,审慎推进。规划团队针对不同建筑物的改造要求,合理布局,顺应历史街区整体风格,由点及面,将项目与街区有机联系,使其和谐融入其中。

2014年完成修复开放的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还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相关负责人曾表示:“颐和路第十二片区的修缮和改造,开创了南京近现代建筑保护修缮、活化利用的新典范。”这也给颐和路其他片区的保护开发工程指明了一个可行方向。

 

颐和路公馆区

 

 

 

“与古为新” 还原记忆里的老街巷

 

2021年12月,集审美、轻社交的时尚艺术片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示范区颐和路第十一街区(下称第十一街区)正式亮相。一经开放,便成为南京新晋热门时尚区域。

 

第十一街区改造后

 

而在修缮前,该片区内建筑陈旧、设施老化,存在功能单一、整体风貌不统一及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不足等情况。辖区内含有5幢文物建筑、2幢风貌建筑和一些辅助用房,占地总面积6260平方米,改造工程繁琐复杂。

基于“修旧如旧、与古为新”的改造原则,保护工作于2018年正式启动,设计团队前期通过对第十一内建筑群的整体排查,采用“留改拆加”四种方式进行精细化改造更新,以实现整个街区的保护与再生。

 

第十一街区改造后街景

 

为了更好地保留历史街区深厚的历史底蕴,规划团队摈弃“大拆大建”的简单方式,而是采取“保护”+“织补”结合的更精细化的创新模式进行。

建于1936年的宁海路48-1号建筑原为李尤龙夫妇故居,该院门内侧石头门楼保存完好,门楼上“退园”二字尚清晰可见,因此团队仅对该建筑青砖墙面和八边形露台进行修缮,以展现原有建筑物古朴之美,通过结构加固、安装管道来提升房屋舒适性。

 

石头门楼

修缮后的李尤龙夫妇故居

 

宁海路52-2号建筑原为中国炸药工业开拓者吴钦烈的旧居,该处建筑共有西式风格主楼、平房各一幢,修缮前因有六家混住,建筑物的外立面和内部空间均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在摸清建筑的原始风貌后,设计团队“见招拆招”,对建筑物的砖块、窗户等各个小部件均记录分析,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手段。

修缮完成后,宁海路52-2号恢复了原有铁艺露台和红砖外墙,重现原建筑雅致风采。同时引入了品质餐饮业态,既是第十一街区的重要商业功能补充,游客也可体验中西合璧的美食文化、品味颐和路风情。

 

修缮后的吴钦烈旧居

餐饮业态

 

 

 

品牌文创引入 注入街区新活力

 

除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第十一街区对街道布局也进行了重新规划。现第十一街区将军馆、海洋国防教育馆前广场作为主入口,与城市步行道直接衔接,开放原有院落,将第十一巧妙地融入城市街景内,成为喧嚣城市中一片“世外桃源”。

主入口处的两栋住宅建筑被改造为宝龙艺术中心,原有外立面得以保留,内部打造多元艺术空间,浓厚的文化艺术展览空间不仅提升了街区识别度,也为文物建筑空间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宝龙艺术中心

展览空间

 

深入第十一街区腹地,院落相互连通,原本独立封闭的建筑引入了国际品牌服饰、各国品牌餐饮等业态。基于高端、艺术、时尚的定位,百年建筑与时尚新业态紧密“牵手”,英式餐厅、西式婚纱店、创意工作室的加入,也为市民增加了驻足拍照、休憩闲谈的新空间。

多国人文风情与古朴的历史建筑交相辉映,古街区的新风貌吸引了大批时尚的年轻客。市民惬意地徜徉在富有历史感的古建筑内,品一杯茗茶,听一场音乐会,感受着老街区焕发的新活力。

 

街区主题音乐派对

国际品牌服饰门店外立面装饰

 

颐和路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利用多元文化打造了美美与共的古街新形象,历史和现代于此进行着有机的融合。

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和根脉,将历史建筑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历史建筑不仅焕发出新活力,亦提升了颐和路片区的整体发展形象,利用文化驱动片区更新,带动着相关文化产业升级,颐和路改造范例无疑为历史街区的更新活化提供了更多可借鉴之处。

 

 

 

 

*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为内容分享,不做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版权所有者有争议,请联系后台处理。

【图文参考原出处:凤凰网江苏、人民资讯、南京发布、新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