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之眼 | 香港中环街市:180年菜市场在活化中重生
2023-11-07 来源:卓越城市更新集团
分享:
0
返回

香港中环,从小渔村开发成转口港,由制造业中心转变成服务业中心、环球金融中心。这里是香港的心脏地带,钢铁森林冷艳不已。而错落其间的中环街市,以老旧建筑自带的温度、记忆及情绪,包裹着穿梭于高楼间的香港人。 

 

2021年8月,中环街市经过全面修复,重新开市回归大众视野。这个被列为三级历史的建筑,承载了无数老香港回忆的地标摇身一变,成为一张保育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香港都市风貌的生动名片。它不仅象征着广东市集文化在香港的延续,更见证了上环、中环片区从华洋混居的聚居地逐渐转变为都市商业区的历史变迁。

 

 

中环街市外观改造前后照片

 

 

 

超过180年历史

曾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中环街市位于香港中环,东、西两面是域多利皇后街及租庇利街,南、北两面则为皇后大道中及德辅道中,周边写字楼林立。

 

中环街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1842年。当时住在中环一带的华人在皇后大道中开设广州市场,迎合港岛区迅速增长的人口对市集的需求。后来,广州市场改名为中环街市。中环街市曾是东南亚最大型的肉食市场,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居民来这里购买日常生活所需品,也使得这幢建筑蕴藏了丰富的“老香港”集体回忆。

 

随着香港人口不断增长,街市在19世纪中期与后期进行了两次重建,至1939年建成第四代中环街市,也就是之后完成活化的街市大楼。

 

由于上世纪 60 年代起中环和上环的城市开发,商业大厦逐渐取代民宅,居民陆续迁离该区域,移至新发展区居住,导致该区域居住人数骤降,这无疑对街市商铺的生意是一种打击。同时,上世纪70年代后,超级市场的兴起使得街市的用途逐渐式微,更直接影响到了中环街市的生存。因此,1994年,中环街市的部分改建作中环购物廊,成为半山自动扶梯的起点;直至2003年,中环街市大部分地方正式停止运作,剩下二楼24小时通道和中环购物廊。

 

在中环街市停用期间,香港特区政府曾考虑拆除中环街市,以重新使用这块土地开发商业大楼,但由于该建筑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经过多方协商,最终中环街市得以保留。2009年,香港特区政府将它划入保育及活化项目;2017年,中环街市正式开启全新改造之路。

 

中环街市面向德辅道中外观(1939年)

 

活化保育,是香港特色的“城市更新”代名词。保育,是第一步,厘清旧建筑、旧厂房、旧商场的资产、文化价值;活化,是第二步,以在地化的视角、元素,叠加现代化的技术、流行,重塑存量物业的定位与形象。

 

在中环街市改造前,上环及中环区内已有不少历史建筑进行了活化改造,加上前中区警署的法定古迹“大馆”、三级历史建筑PMQ元创坊,中环街市正好可以与前者构成“文化三角”。

 

与警局和监狱的属性不同,中环街市不仅极具亲切感,更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经过活化改造后,亦可起到协同效应,带动区内古迹游线的深化发展。

 

文化三角示意图

 

 

 

以“亲”“动”“融”三大主题元素

打造香港新地标

作为香港特区政府推动“保育中环”下的其中一个项目,中环街市规划改造时,项目团队便提出要跳出传统的翻新理念,以“链接社区”的概念,将周边客流引入空间内,在保留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让市民感到亲切;通过不同的设施、社区活动、演出和展览等活动汇聚人群;以文化艺术元素启迪公众,扶持初创品牌进驻,让新旧品牌互相交融;以“亲”“动”“融”三大主题元素,将中环街市打造成舒适可亲、动感活力、和谐共融的香港新地标。

 

中环街市入口

 

“亲”——承载建筑记忆,唤醒街市故事。项目希望通过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和历史文化痕迹,呈现出昔日街市熙熙攘攘的热闹,在保留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让市民感到亲切。在建筑改造方面,项目结合原有建筑风格,将楼高三层的建筑分为无边界空间、城中绿洲及精心策划的保育体验三个主要元素,与“亲”“动”“融”的三大主题元素相呼应,更好地链接附近街道和高架桥立面,并创造一个新的休闲地点。同时,项目团队在繁忙的中环市中心——皇后大道东一侧的区域的门口区域,种植香港常见的原生品种,以“植物香气”打造舒适可亲的公共入口区域。

 

如今的中环街市

全新的中环街市保留标志性主楼梯

 

“动”——引入英式庭园,复苏商业业态,以“城中绿洲”营造多元公共空间场景,为中环街市注入活力。项目团队希望活化后的中环街市不仅能满足市民日常生活所需,还可以引入合理适当的商业运营,吸引年轻载体和鲜活的力量,对街市进行活化。因此,项目团队充分利用街市的中庭位置,以及面向皇后大道中入口广场的1000平方米休憩空间,强化公园及公共空间概念,融入英式造园种植,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可赏可游玩的景观空间,吸引年轻群体进入空间,激发街市活力。

 

活化后的街市成为年轻人喜爱的休闲场所

 

“融”——融入“悬浮植物”“都市农场”,创造共融社区,成为一个能够满足不同阶层市民生活所需的共融设施。街巿室内及室外都遍布植物,包括人行通道上由400棵植物组成的空气清新走廊,绿意盎然。在屋顶核心部分和延伸出来的结构上都悬挂了绿色植物,刺激游客的感官体验。这些植物将中环街市变成中央城市绿洲,成为附近的绿色地标。

 

为配合中环街市的整体改造理念,融入亲民生动的街市活动,团体、小朋友来参观初创企业时能参与种植与放置小盆栽,建立一个由社区共同创造的植物园;同时配合初创、孕育的主题,让社会更多认识和支持本地初创企业。

 

都市农场会在每季轮流耕种数款可水耕种植的本地时令蔬菜﹐并且设置QR code定时更新蔬菜资料。

街巿室内及室外都遍布植物,都市农场还会种上时令蔬菜

 

项目团队将“亲、动、融”元素融入中环街市的景观设计当中,是希望项目不仅是从建筑物的硬件上保存历史,更可以给予项目新的生命和功能,配合社区现在和未来的需要,活化再用,成为社区重要的公共资源。

 

中环街巿绿意盎然

 

 

 

保留老香港特色

形成社区共享空间

美食大师蔡澜曾说,“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它的菜市场。”

 

中环街市在保留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将新与旧融合,聚集了许多本地小吃和怀旧文创店铺,并且经常举办艺术展览,旨在打造成为一个集建筑、文化、艺术、展览,并结合生活产业和创意设计的社区共享空间。

 

中环街市入口处的500多个袖珍版红色鸡蛋灯格外惹眼,

呈现出昔日街市里熙熙攘攘的热闹气氛

 

3层的中环街市,体量约1.1万㎡。在运营中,以支持和鼓励本地企业的理念作为中环街市的经营宗旨,引入100多个零售及餐饮食肆商户,其中超过90%的商店是本地品牌。这些店铺新奇又有本地特色,“既保留集体回忆,也为社区带来崭新的体验。”

 

中环街市食坊

 

中环街市是香港社区餐饮消费主场的一隅一角,但项目同时还兼顾了旅游属性。中环街市保留了13个独具特色的老档口,并邀请香港老字号如金源米业、南丫天虹,社企银杏馆等入驻;并围绕“复古怀旧主题”,展示原有建筑风貌,昔日海鲜档的储水缸和通水渠、家禽档的砧板与血槽、菜档的货架、肉档的案板等原本风貌触手可及,这些无疑都成为香港市民及游客感受昔日街市氛围的绝佳地点。

 

中环街市保留了传统商店的招牌和标志

 

作为一个叠层的公共空间,中环街市不仅仅是多元消费场,更是文化社交地。街市中庭配置了大型投影与音响设备,可变身为街头表演、大型活动的“舞台”,观看者置身不同楼层,均可共同参与。绿意盎然的休憩空间,WiFi覆盖,或择地而坐,或倚栏而谈,舒适的感觉,值得体味。

 

“中环街市历史旅程展”,诉说着街市近180年来经历过的四代变迁故事

 

同时,中环街市用链接社区的概念,在运营中充分考虑周边居民日常需求,联结各类社区资源举办丰富的活动,让项目不止成为娱乐休闲的场所,更重要的是成为周边社区居民的共享空间。

 

“跳出劏房的音乐儿童”音乐会,

关键词中“劏房”常见于香港,贴合当地文化

 

如今的中环街市里,有来买咖啡的上班族,有来感受历史气息的“老香港”,也有站在历史痕迹前“打卡”的游客……这座老建筑也在活化之后,焕发出了更大的活力。

 

 

老旧建筑的迷人之处,在于沉淀的历史记忆与情感价值。中环街市的活化尊重了原有建筑特色风格,保留了原有建筑物的基本框架,以现代手法再现标志性元素,既保存了集体记忆又让老建筑重获新生,成为了一张保育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香港都市风貌的生动名片。

 

 

 

*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为内容分享,不做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版权所有者有争议,请联系后台处理。

【图文参考原出处:新华社、香港文汇报、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赢商云智库、 独角Mall 、 泛亚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