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记忆·传承启新|龙华丹坑:状元后裔书礼古村 崇文重教传承千年
2023-04-28 来源:卓越城市更新集团
分享:
0
返回

 

 

 

 

丹坑

 

LONG HUA

坑水长流有贤人

 

 

 

 

 

 

董卿曾在《朗读者》第二季中说:“在城市里,每一条街,每一栋楼的背后,都藏匿着一片天地”。来到深圳市龙华区的福城街道,便可发现丹坑村就是藏匿在这片城市里的小天地。丹坑村位于福城街道泗黎路,“相貌”平平,但它却是深圳少有的历史村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渊源悠长,值得探寻。

福城街道丹坑村

 

 

积厚流光

追溯丹坑百年沧桑

 

“丹山锦绣和日月,坑水长流有贤人。” 诗中所云便是丹坑村。村里的人们介绍,丹坑村少数为罗姓,是1705年由东莞塘厦罗姓族人迁居至此。莫姓是丹坑村大姓,为大唐状元莫宣卿之后裔。

 

丹坑村

 

莫宣卿,字仲节,生于广东封开县,被奉为广东莫氏之祖。17岁的莫宣卿便已中制科状元,为两广首开金榜。他是隋唐自科举取士以来得中时年龄最小的状元,也是岭南地区的第一位状元。

 

据莫宣卿第36代世孙,亦是现任丹坑村集体股份合作公司的董事长莫少彬介绍说,丹坑村的建村始祖为东莞莫氏分枝——成德公,其为莫宣卿第18代世孙。因出身世家,成德公自幼熟读“四书”“五经”,一表人才、文采风流,不仅善吟诗作对,还自幼习得一手“莫家拳”,平时爱好在东莞茶山耕读外,也喜欢四处云游访亲拜友。

 

永乐年间,在一次赶赴沙尾等村探访族亲途中,路经当时的丹坑,见此地山形起伏,圆润逶迤地自西向东侧卧于观澜河畔,秀美山峰南边更有一大片开阔肥沃的草地,草地中间有一条清澈见底、源自牛岭山脉的小河流过。成德公大喜:“好风水!” 随后便择日携带新婚不久的妻子来到丹坑生活,奠基立业。

 

成德公曾有诗云:“松青柳绿河两岸,鱼肥酒醇有书斋;莫道小儿不迎客,丹山富水贵人来。” 靠山而居,依水而活,自古以来是许多文人志士偏爱的一隅山水风光,宣卿状元公之后裔便在丹坑开枝散叶、源远流长。

 

 

 

人杰地灵

崇文重教传统源远流长

 

“丹坑村目前拥有人口500余数,均在族谱上留有记录。”莫董事长介绍说,“族谱每十年会增添修订一次。”族谱是姓氏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十年一次的修谱是丹坑村瞩目的大事件,对生命的记载与重视,既联系着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也联系着一个村落的兴盛。

 

俯瞰丹坑村

 

背靠丹山,600余年来丹坑村一脉相承,人们共同劳作、一起生活。据介绍,村子里现在还保留着清明、重阳祭祖的习俗。莫董事长解释道:“清明时,村民们分房拜祭,以寄忧思;而到重阳时,则会组织村民共同拜祭家族公墓,以祈求家族安康顺遂。”铭记过去、记忆传承,这也是村子里每年最重要的家族仪式。“老一辈生活并不富裕,祭祀所用整猪大家会选择用猪头和尾巴来代替,有头有尾也是寓意一种圆满。”莫董事长回忆起小时候场景说道。

 

家族承衍,文脉兴盛,丹坑村的发展离不开宗族家训的规导。莫家自古重视学识,莫宣卿尽管家贫,但在学习上从无懈怠,终居榜首状元,光宗耀祖。据介绍,丹坑村也曾出过多位秀才,实属人杰地灵。“村小的老师从小便爱说状元故事激励我们。”爱学重学的故事一直被大家广为传颂,引以为豪。莫董事长回忆起儿时读书场景:“在福民小学上学时,凡丹坑村老师对自村孩子便更为严格,要求高了,学生自然往好的学,后也多数投身教育行业。”丹坑村自近代以来出过7位校长,多在本地学校教书育人,村里最年长的一位校长已逾90岁,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毕生事业。

 

丹坑中心楼

 

“会学习”与“会教书”并非丹坑的固有标签。“与其说会学习,不如说我们肯学习。” 古时家家务农,人们深知读书不易。“加上村中崇文重教的风气影响,无人逼迫,见别人读书便知自己该学习了。”莫董事长介绍说。在成长环境的耳濡目染下,丹坑村后人人才辈出,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都有人探索学习、发光发热。

 

值得一提的是,丹坑村还是龙华地区著名的建筑之乡。上世纪六十年代,莫明大师用土办法兴建观澜跨河大桥——大布巷桥,还使用拱顶土办法修建了观澜戏院,村中建筑人才达数十个。

 

大布巷桥(图源深圳龙华)

 

“俗语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因此我们学风尤甚,家风严谨。” 莫董事长自小在乡村医生父亲的熏陶下,对于读书十分看重,可谓家学深厚。而他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也从不马虎,“定要读书、为人定要谦虚。”这是一名父亲对孩子的殷切期盼。

 

 

顺应时代

踏实肯干一脉传承

 

丹坑不仅有“贤人”,也有可期未来。在莫董事长眼中,丹坑是一个“跟得上时代发展”的小村落。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发展尤为迅速,而丹坑村从未落下发展步伐,秉着学习进取的态度,努力契合社会发展道路,契合深圳都市的生长模式。“这也是一个古老村落不会被时代淘汰的关键所在。” 莫董事长说。

 

如他所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村民“洗脚上田”,积极迎合发展趋势,学习新的立世本领。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新的城市发展阶段,丹坑也面临一些新的困惑:“村子里相对拥挤,民生设施也不足,社区帮忙建设了一些便民利民设施,缓解了生活不便,但我们希望有更大的改变和提升。”莫董事长说。

 

受长期低端工业生产活动影响,丹坑村发展模式也相对固化和局限,回应民生期待、建设民生福祉便成为新时期村集体发展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

 

目睹村落跟随时代变化生长着,这也让丹坑人更加笃信,探索与发展一定能够带来美好生活与幸福未来,也激励着他们一代又一代身体力行地向族人以及外界展示莫氏家族踏实肯干、知行合一的创业精神。

 

丹坑村街巷

 

 

 

欣欣向荣

共融共生延续城市文脉

 

时代在发展,丹坑村面临的土地资源承压、经济模式局限、民生设施不足等问题都将在龙华城市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得到解决。丹坑村临近地铁四号线北延段长湖站,且位于梅观创新产业走廊核心地块,梅观创新产业走廊是推动龙华区高新科技领域发展的重要引擎项目,区域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区域正在积极开展的城市更新行动将为丹坑释放更多空间资源,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及村集体经济效益。

 

广东万里碧道-丹坑水段

(卓越参与疏浚治理工程)

 

早在龙华转型发展初期,卓越就以高瞻远瞩的目光于龙华布局多个城市更新项目。其中,卓越丹坑城市更新项目已于2019年纳入龙华区第四批城市更新单元计划。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规划将其更新改造为涵盖居住、商业、教育设施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休闲、生态、宜居特征的高尚居住社区,一改地块原状建筑为旧厂房、私宅、老屋、低端商业等与周边城市形象极不匹配的现状。项目将落实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政府公益性项目用地,在增加片区教育设施、疏通改造路网、揭盖复明河道等方面都将做出积极贡献。

 

项目充分尊重丹坑村崇文重教传统,同时深入洞悉未来商品房业主教育配套需求,将配建多所幼儿园,并贡献九年一贯制学校用地,以有效缓解片区周边教育资源分配压力,构建优良的教育实力与学习氛围。

 

时光流转,古村文化不会消失,而是演变成城市的底色,厚重且持续。卓越亦将秉持初心,为延续城市文脉,建设宜居、绿色、韧性的人文城市贡献一份力量。

 

改造前 项目原状

项目改造效果图

(最终效果以政府审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