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之眼 | 沈阳牡丹社区:从“老破小”到“幸福共同体”,一座老社区的温暖重生记
2025-03-27 来源:卓越城市更新集团
分享:
0
返回

 

在沈阳皇姑区的街巷深处,有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社区——牡丹社区。60栋红砖楼里,藏着3094户家庭跨越四十年的集体记忆:自行车铃声与叫卖声交织的清晨,邻里围坐话家常的夏夜,孩子们在晾衣绳下追逐的童年。当城市化的浪潮奔涌而过,这里成了被时光遗忘的褶皱:斑驳的居民楼、超40%的老年人口占比、杂乱无章的空中“蜘蛛网”、雨污混流的地下管网……近一半的银发族在逼仄空间里度过晚年。

 

直到2021年的春风,吹进了这个被岁月侵蚀的角落。当老旧小区改造的画笔落在牡丹社区,它不再是冰冷的城市更新项目,而是一场关于温度的叙事实验。从“生存空间”到“情感共同体”的蜕变,让每一块斑驳的墙砖都重新焕发生机,让每一道皱纹里都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改造前的牡丹社区。

▲改造后的牡丹社区。

 

 

1

 

破茧成蝶

民生痛点变治理起点

 

改造前的牡丹社区,是城市更新中亟待治愈的“伤口”。砖混楼体墙面斑驳、管线老化渗漏,近半数房屋存在结构性隐患;公共空间被违建挤占,仅有的活动场地杂草丛生;社区“双40”特征(房屋房龄40年、60岁以上老人占比40%)更凸显出改造的紧迫性——老年群体面临“下楼难、就医远、活动少”的困境,而托育设施空白让年轻家庭陷入“带娃无去处”的焦虑。面对多重积弊,社区创新推出“人民设计师”模式,联合网格员、改造团队组成“社区体检小组”,通过“望闻问切”四步工作法精准破题,真正实现“痛点变亮点”。

 

▲牡丹社区新貌。

 

 

2

 

空间重构

让物理更新滋养精神共融  

 

牡丹社区通过“五项工程”系统性重构公共空间,实现了从“生存空间”到“情感共同体”的转变。

 

地下改造4800余米雨污分流管道,解决积水问题;地面新建2处休闲广场、健身步道和城市书房,修复3000平方米绿化,将杂物空地变为“幸福长廊”,成为老年人活动场所,城市书房周末日均接待读者200余人次,被誉为“家门口的大学”。立体空间利用废弃锅炉房打造“垂直服务体”,一楼设养老食堂和日间照料室,二楼为志愿者之家和城市书房,最大化空间效能。针对40%老年人口的服务需求,提供助餐、助浴等12项居家养老服务,独居老人佩戴智能手环可实时监测健康并一键呼救,健身步道增设防滑条、休息座椅等适老化细节。为解决双职工家庭“带娃难”问题,社区联动社会力量开设航空特色课、书法班等“幸福教育课堂”,寒暑假提供全天托管,并在广场设置笑脸墙、心愿墙,为孩子们提供互动空间,构建全龄友好的情感共同体。

 

▲社区城市书房改造前后对比图。

▲社区文化休闲广场改造前后对比图。

 

 

3

 

共治新篇

从“旁观者 ”到“共建者”的身份蝶变

 

牡丹社区的改造不仅是一次物理空间的焕新,更是一场基层治理模式的变革。社区通过“全过程参与”机制,推动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在改造过程中,社区成立居民义务监督小组,从管线入地到违建拆除,每一环节均通过议事会公开讨论,形成“改造需求清单”。面对部分居民对拆除围墙的疑虑,社区创新运用电视栏目《向前一步》,以释法明理的方式化解矛盾,最终赢得广泛支持;资金筹措方面,社区探索“政府补贴+社会资本”模式,引入物业公司长效管理;同时整合居民力量,组建文明劝导、安全巡查等志愿队伍,激活社区自治活力。其中,“劳模工匠服务队”尤为亮眼——他们不仅定期提供磨刀、理发等便民服务,更在特殊时期化身物资配送员,成为社区治理的“暖心末梢”,构建起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网络。

 

从“自上而下”到“多元共治”,牡丹社区以机制创新撬动治理效能,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发展的“合伙人”,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范本。

 

▲在社区志愿者之家,志愿者为居民免费理发。

▲在社区志愿者之家,志愿者在制作小区树木、花坛、绿地居民认领牌。

 

牡丹社区的蜕变,不仅是城市更新的样板,更是社会治理智慧的结晶。它证明了当改造真正以人为中心,当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当服务精准对接“一老一小”的现实需求,老旧小区便能重焕生机。改造的不仅是砖瓦,更是人心。如今,漫步在牡丹社区,春有牡丹盛放,秋有丹桂飘香。这座承载着三代人记忆的社区,正以全新的姿态,诠释着“幸福沈阳”的温暖内涵。 

 

 

*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为内容分享,不做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版权所有者有争议,请联系后台处理。

【图文参考原出处:规划中国、中国日报网、沈阳晚报、中国房地产报、中国社会组织动态、GEP新生活环保】